经济

EN

早期飘洋过海而来的华人,除了投身种植业,也从事开采煤矿、伐木捕鱼等活动。靠一双手,斗湖的华人先辈们在这里建起了自己的家园,并在斗湖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hakka-chinese-in-tawau
(图片来源:http://lovetawau.blogspot.my/)

斗湖因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和印尼进行贸易,又有庞大的园腹地,商业活动与日俱增,在开埠20年,斗湖的每年贸易额即已达到一百万元马币。

1914年,斗湖第一条以碎石和沙粒铺成的道路竣工。该路以斗湖第一任地方长官丹洛氏命名。丹洛街开辟后,早期的斗湖市区,就是该街两旁长一哩的商店和民宅了。

除了道路之外,早期斗湖建设一条铁轨路(Gerabak Tolak)。它从码头经丹洛街一直延伸到KUHARA园坵,分支则经新安路至KUBOTA园坵。该铁轨路除了运输日本园坵的农产品和运米外,也从斗湖河运水至市区。

烟草/马尼拉麻

斗湖得天独厚,气候良好,土地肥沃,境内数座火山带来数以万顷的良好种植地。1898年,即有HANS PETERSON烟草公司在斗湖河一带种植烟草。1915年,日本日产农森公司收购了在ABACA区的一个烟草园,改种香蕉,并以数亩种植马尼拉麻,在1919年开始收成。1940年,日本人种植的马尼拉麻园坵面积已达到3819英亩,斗湖成为大英联邦唯一出产马尼拉麻的地方。

cooliequarters

(烟草图片来源:https://leminhkhai.wordpress.com/category/north-borneo/page/2/)

渔产业

自古以来,人们在斗湖都依赖海上生活。多种被列为高等级的鱼类和甲壳类动物被发现于斗湖的海中和水道周围。对早期的定居者而言,几乎所有的海员从海中寻找生活是件很容易的事。当时生活条件简单,人口少,用舢舨在海边垂钓是很平常的事,这显然是没有迫切需要组织渔民从事深海捕鱼。然而,渣打公司不久后发现了它的潜力,发展深海捕鱼增加经济收入。

在1917年,日本商船船长次郎奥里塔设立了婆罗洲渔业公司,这与以往的捕渔方式至少有两个不同点。首先,它是一个较大的运作方式。第二,它面向出口市场。该公司在斗湖设立办事处。在周围水域被捕的鱼获被带到一个叫Amil岛屿,距离仙本那南部约10英里(16公里)。渔获再那里经处理后,然后送到该公司在斗湖的仓库等待装运。奥里塔从日本和台湾进口劳工。奥里塔的冰厂,主要是为冻结鱼类,并向城市提供冰块。

今天,虾养业是主要经济活动之一。从沙巴州尤其是斗湖出产的母虾,在马来西亚被列为最好的等级。基于这个原因,斗湖提供给邻近国家,如新加坡香港台湾日本高品质的老虎虾有数十年之久。数以百计的深海拖网渔船托船都可以在科威港看到。

20130718-205912

(渔船图片来源:jacek proniewicz travel blog)

煤炭

18世纪时,殖民政府在西林本本河区发现煤炭。1904年,可威港口煤炭公司开始在北婆罗洲渣打公司租予它们的20平方哩的土地开始煤炭开采的活动。公司聘请来自中国南部的员工。身为一个充满天然资源的地方,斗湖很快就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煤炭开采区。1905年7月,出口约5吨的煤炭。在首12年,出口大约60000吨的煤炭。

1922年,煤炭的出产量达到巅峰,超过87000吨的煤炭被开采,西林本本业成为东南亚最重要的煤炭开采中心。在巅峰时段,煤炭公司聘用超过1200个工人,大部分都是来自中国南方的工人或在世界第一大战时被送往法国的中国工人。

1931年,矿场因为煤炭价格大跌而被关闭,大部分工人被送往东南亚其他的国家。

可可

在1950年代,可可被引入斗湖作为商业农作物,由BAL园坵开始种植。在1976年,可可的价格到达巅峰,价格在每吨12000美元。在斗湖,也开始了一股“可可热潮”。1989年,斗湖种植可可的面积达到120000英亩。

1976年之后,可可的价格开始下滑。1990年,可可的价格创新低,达每吨2000美元。1998年,可可的种植面积已经缩减到34000英亩,而全年生产量为40000吨。但是,斗湖仍然是世界可可生产的重要区域。斗湖也是继象牙海湾及迦纳后,世界第三大的可可生产地,并且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可可生产地。

cocoa001_small                 cocoa_small

(可可图片来源:http://www.etawau.com/HTML/Cocoa/Cocoa.htm)

*备注:特征图片来源:http://asriperkebas.blogspot.my/2013/07/bandar-tawau.html

油棕

油棕目前是斗湖农业主要的经济来源。在Abaca种植公司被森美那收购之后,森美那公司就把斗湖大部分的可可种植区改为油棕种植区。许多的小园主也在可可价格大幅度下跌的时候,转种油棕。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