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E N

斗湖斗dou三声,湖 hu二声),一个有着淳朴民情风俗、生活步调属休闲节奏、多元种族共同生活且文化相融、华人以客家人居多、农渔业发达的地方。斗湖区的沟通语言有马来西亚语、英语、华语,华族方言有客家话、广东话、潮州话、海南话、四邑话、福州话、福建话等。斗湖有六大同乡会,分别是客家公会、潮州公会、海南会馆、四邑公会、福州公会、福建会馆。

市花:21世纪,龙船花(Ixora Chinensis Lam)被选为斗湖市花,又名英丹、仙丹花、百日红,为茜草科。花色丰富,有红、黄、白等,开花密集。

old_tawau
1947年的斗湖 (照片来源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awau)

二战前的斗湖

斗湖首次被提起,是在1857年一份英国的地图上。那时的英国和荷兰人在领土上有纷争,直到1881年,荷兰人才屈服,承认斗湖是英国领土,要不然,现在的斗湖可能是印尼的某个小镇了。1890年代早期,斗湖人口只有200人左右。主要由来自Bulungan和菲律宾塔威塔威岛的移民组成。这小渔村与荷兰人做生意。到1893年2月9号,S.S.’Normanhurst’号第一次航行到斗湖进行贸易,以大麻印度胶片乌龟壳象牙物物交换本地的藤条燕窝橡胶片

至到1898年,才有中国移民居留。1898-1922期间,北婆罗洲渣打公司从西海岸扩展到现在的斗湖。值得一提的是Sebatik岛边界所划定的4°10’N,由英国和荷兰组成的划分委员会,于17/2/1913在斗湖正式签署了一份由各自专员所联合提呈的一份连同地图的报告. 于28/9/1915在伦敦由英国和荷兰之间签署协议中,确认了这份报告。

1930年,由于斗湖的农业潜力使它迅速发展,人口在1931年上升到1800人,古哈拉橡胶园和马尼拉椰子园是两个最大的种植园,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没有直接影响斗湖的经濟,但受到世界不景气所影响。

此幻灯片需要JavaScript支持。

二战的斗湖

日本军于1941年12月7日轰炸珍珠港,触发了二战的太平洋战争。东南亚除了泰国,无一国家幸免。隔日,日本军队开始轰炸英国马来亚政权的中心-新加坡。日本军队于1942年的1月3日占领纳闽,8日占领亚庇,于17日占领当时北婆罗州的行政中心-山打根。斗湖于1942年1月24日正式被日本人占领。

当时的斗湖并没有任何军事堡垒,也没有军队驻守,仅有的武装部队是一小撮未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警察。因此,占领斗湖对日本人来说,并无难度。

日本占领初期,斗湖人民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日本军政府保留了当时的行政系统。亚洲裔的公务员也继续在他们的岗位工作上,商店照常开放,学校继续提供教育。但是,逼于日军政府的淫威下,所有的居民必须向日本天皇效忠。

1942年,日本军政府在斗湖开设了第一间日语学校,主要是让本地人更熟悉日语。但是,随着日军占领的时间日益增长,斗湖人的生活也日益困难。北婆的橡胶生产几乎暂停。随着盟军对日本的进出口进行围堵,橡胶园主被勒令种植可食用的农作物,以缓解食物短缺的问题。食物, 药物等必需品日益减少,斗湖人对日军政府也越来越厌恨。

日军政府也对斗湖人实行非常严厉的惩罚。罪行通常可分为三种:一等罪的判刑是死刑;二等罪的判刑是在山打根永久囚禁,但由于当时的状况,许多囚犯都因为饥饿或疾病而去世;三等罪的判刑通常是几个星期的囚禁。通过前人的回忆录,不管一个人犯的是第几等罪,都一定会被军警连续几天几夜审问,同时不提供任何食物或水,直到那个人承认他未必犯下的罪行,才会放人。

随着战争的进程,日本在战争中的优势摇摇欲坠。盟军不断的轰炸切断了日本的弹药及食物来源,日军因此开始夺取人民的食物。

1944年,盟军开始对斗湖进行不定期的轰炸。1945年,盟军摧毁日军在斗湖的防守。不断的轰炸也是盟军的战略,盟军想要把日军的注意力引开,试图让他们以为盟军会从东海岸登陆。其实,由澳洲领导的盟军已经做好计划,要从离斗湖不远的打拉跟登陆。

盟军在打拉跟登陆成功,而日军也于8月13日投降,但盟军依然在北婆罗清除残留势力。日军正式于9月11日在纳闽投降,它对斗湖的占领正式结束。

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

战争结束后,北婆罗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几乎所有的建筑在战争中被摧毁。但是,在1947年末,战前的经济开始慢慢地回复苏。1948年,斗湖的人口为18125人,在州内排第九。殖民政府拟定了一项计划,增进斗湖的基本设施。计划内的工程包括扩建港口,把灯塔的灯更新以及兴建一个飞机跑道。

在战前被日本人拥有的园坵,主要是马尼拉麻园坵,在战后由Borneo Abaca Limited (BAL)管理。1950年代的朝鲜半岛战争提升橡胶以及椰子价格,促进了斗湖的经济。195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斗湖的人口为18610人,比较1931年提升了76.6%。

1953年斗湖大火

1953年3月7日下午约四点钟,合成公司的一间店铺着火了。起火的原因似乎是小孩尝试点蚊香或香烟。37分钟内,那一场大火摧毁了斗湖170间店铺里的149间,每15秒就烧毁一间。 强劲的风势以及店屋屋顶的亚答叶让火势更猛烈。

部分被烧毁的建筑物包括香港汇丰银行、警察局、圣约翰救伤队总部以及超过1200人的住所。但是,大火奇迹般地在哈里逊公司的柴油库之前就熄灭了,不然,斗湖遭受的损失将是更严重的。

目击者叙述,大火蔓延到寺庙,但寺庙并没有遭到巨大的破坏。

此幻灯片需要JavaScript支持。

经济进展及加入马来西亚

大火之后,生活照旧。虽然大火对斗湖市区造成巨大的损失,但斗湖大部分的财富来自于市区外的园坵。园坵在战争后的法院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在进行。

殖民地发展公司(CDC)恢复了他们拥有12144英亩橡胶的Kuhara园坵。公司决定把橡胶作为他们公司的主力收入,并将收入的一部分转做铲除马尼拉麻植物疾病的资金。

之后,可可被引入拥有火山泥的Tiger园坵。到了1960年,斗湖拥有902英亩的可可。BAL也在1957年引入油棕,并在1958年种植了200英亩,随后在1960年种植850英亩以及在1961年种植950英亩。

所有的进展都有在1957年北婆罗年度报告中被提及。斗湖在报告中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每年供应250000加仑的食用水,且拥有一个每年可以处理800000吨货物的港口。斗湖的人口不断地在增加,不断成长的经济也支撑了人口的增长。

到了1961年,斗湖的政治意识在东姑阿都拉曼建议成立一个由沙巴、砂拉越、马来亚半岛以及新加坡组成的马来西亚联盟后开始抬头。殖民政府委托科博德委员会聆听斗湖人民加入马来西亚的意愿。沙巴在1963年8月31日获自治权,并在同年9月16日加入马来西亚。

此幻灯片需要JavaScript支持。

马印对抗

马印对抗形容的是在马来西亚成立初期,印尼与马来西亚之间没有宣告的战争。印尼一开始就反对马来西亚的成立,因为这个举动会阻止大马来亚(Melayu Raya)的成立。靠近印尼边界的地理位置让斗湖成为对抗时期主要的冲突点。

从1963年10月1日起,印尼开始在印尼与马来西亚于西巴迪岛的边界建立数个军事训练营。同年10月到12月期间,至少有7起射杀事件。12月期间,一架印尼空军的轰炸机也飞越斗湖进行轰炸。

印尼秘密地将一组特殊部队送往西巴迪岛,并且计划从那里拿下加拉巴干。他们无预警地攻击了一个皇家马来军团的宿舍,但马来西亚军警成功地将他们逼退。

斗湖的气氛在1964年非常紧绷。8位印尼人因企图在斗湖的食水供应下毒被捕。为了防止印尼军队攻击斗湖市民,斗湖区实施了宵禁。印尼军队在1965年6月企图再一次攻击西巴迪岛,但是被驻守在那里的澳洲军队击退。在1966年期间,休战基本达成。对抗也宣告结束。在这一场对抗中成为焦点的斗湖也如二战结束般,继续发展。

DSC_1275
纪念马印对抗的纪念碑(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60年代后的发展

1960年代至1980年代,木材以及可可价格的飙升,造就了斗湖经济迅速的发展。1976年至1985年期间,被称为斗湖的“黄金年代”。但是,木材出口的上升也代表着越来越多的原始森林被砍伐,土地流失,也造成斗湖的水灾泛滥。

tawau_hotel
1960年代的斗湖大酒店(照片来源:www.northborneohistory.com)

斗湖的人口在1970年代翻倍,造成土地供应有限。因此,Sabindo Nusantara Sdb Bhd提出,并且获得准许,在Dunlop街海旁进行填海,也就是现在的沙宾都区。

Copy of Tawau Jl.Dunlop
填海计划进行之前的斗湖 海滨(照片来源:ysffahmad.blogspot.com)

此幻灯片需要JavaScript支持。

现在的莎宾都海旁(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中央政府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要求公司必须至少拥有百分之七十本地的股份。因此,BAL被迫脱售给Golden Hope Plantation。这也开始了斗湖由主要种植可可转变为种植油棕的趋势。

1990年代的到来,迎来了许多崭新的发展计划,包括山水高尔夫球场、中央市场、新的发电厂、新机场、新回教堂以及由合成公司主导的卫星城市计划。

tawau2
1996年的斗湖市区(照片来源:www.skyscrapercity.com)

参考资料:
1. Nicholas Chung, Under the Borneo Sun-A Tawau Story, Natural History Publications (Borneo) 2005
2. Ken Goodlet, Tawau-The Making of a Tropical Community, Opus Publications 2010

地标

  1. 沈华成美记建于1954年,是在1953年的大火后重建时期,第一栋洋灰的建筑物。当年经营椰干、树胶、各种土产、杂货、布匹、罐头生意,同时也代理各种名牌衬衫、美国香烟及中国各种酒类。这一栋四层楼建筑物,至今仍由沈氏家族在经营。
    DSC_1300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2. 斗湖酒店虽然不是斗湖第一家酒店(第一家酒店估计是南华客栈,现已拆除),但却是建于60年代左右的建筑物,至今仍在运作中。
    DSC_1306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3. 中华商会建于1960年,属三层楼建筑。三楼为中华商会办事处。
    20170203_130934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4. 海事局(前身为上海汇丰银行)
    DSC_1237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DSC_1229
    渣打银行(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5. 旧邮政局,在中华商会背面,面向草场,现今仍提供邮政局应有的服务
    DSC_1254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6. 红色一片的信箱,默默为多代的斗湖人提供服务,尽管现在已是电子讯息发达的时代,但它仍然在执行任务
    DSC_1269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7. 50年代建成的商店原貌,目前所剩无几,Chester Road 两旁的商店具有代表性。
    DSC_1200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8. 钟楼建于1921年,是由斗湖的日本商人资助建造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争中日本与殖民政府-英国的同盟关系。
  9. 斗湖百年纪念碑。该纪念碑是在1998年,斗湖庆祝开埠百年所建造的。
    DSC_1266
    照片左侧为钟楼,右侧为百年纪念碑(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10. 0  KM 地标,为斗湖测量距离的起点 (详情点击)
    1-Cropped
    (照片来源:斗湖扶轮社)
  11. 登乐酒店,估计建于1966年
    DSC_2007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12. 德源机构旧址(黄色建筑物,建于1966年)DSC_2004
    (照片来源:巴华中学)

 

更多的历史新闻及照片点击
斗湖历史学会 Tawau Historical CLUB

广告